名 稱
標 題
內 文
附加圖檔[] []
  • 可附加圖檔類型:GIF, JPG, JPEG, PNG, WEBM,瀏覽器才能正常附加圖檔
  • 附加圖檔最大上傳資料量為 5120 KB。
  • 當檔案超過寬 250 像素、高 250 像素時會自動縮小尺寸顯示
  • 鬧板、攻擊性發言、煽動性發言請無視(回應者也無視),並使用del或在貓管理部向管理員回報。

檔名:1713019872071.jpg-(87 KB, 3600x1560)
87 KB
無題無名24/04/13(六)22:51:12 ID:aF/EWxKQNo.3501del[回應]
https://www.sony.com.tw/zh/ult-power-sound-series
其實我有個大膽的想法
這種無線耳罩,就直接把整台DAP塞進去耳機裡面吧
外型是無線耳罩,實際是耳機+DAP但省掉一條麻煩的耳機線
手機就當遙控器去控制耳機
從音源檔案開始就在耳機裡面,再到DAC、擴大、單元都在耳機裡面
還搞什麼藍牙什麼LDAC
不過我這種笨蛋想得出來的事情,應該SONY不會想不出來吧?
沒造出來一定是有什麼難處
有回應 5 篇被省略。要閱讀所有回應請按下回應連結。
無名24/04/14(日)02:03:44 ID:VtNf6BegNo.3507del
>>3505
現在DAP動不動就金屬外殻
那個外殻也佔了不少重量吧
省掉外殻省掉螢幕之類可能就輕不少了
真無線電池完蛋就真的完蛋了
耳罩的話應該還是可以換電池吧

或者妙想天開一下,說不定可以模組化?
電池用MagSafe之類的方式啪的一聲就裝上去
自己換電池就簡單了
其實問題本身很像蘋果頭盔24/04/14(日)10:25:34 ID:9yMiavZgNo.3512del
檔名:1713061534183.jpg-(285 KB, 1224x2048)
285 KB
假如PC有一個1000W的電供,錄音介面只從PC供電,那PC算不算一種缺點是會振動的穩壓排插?(big brain媽媽)
再試問,當把平板用內建電池,供電給錄音介面,這時算不算是一種電池的電源再生?(宇宙貓媽媽)
如果像耳掛式或早期入耳有的線是短線,那耳機線本身算不算是一種機內線?(以前島島有好奇過)
頸掛式藍芽耳機算不算是一種小型隨身聽加入耳式的組合?真無線充電盒解決的是否只是以往這類頸掛產品的超短續航能力,然後卻也增加了手滑會直接掉到地上的風險?
iPod隨身聽和iPhone手機一度融合在一起,沒有耳機孔是否強推真無線、宣稱這是環保給消費者自行選購的商人陰謀?

以上純屬開玩笑,應該說有時候所謂的玩電,其實就是在試著去除一些系統上可能還不夠好的地方
因為上述不只電,訊號也有經過,所以嚴格意義上肯定不能這樣說,這種就像是有一種類型的教授會為了想把抽象的概念用試著講得簡明一點,會用自己的話說,但大一學生只會覺得教授又在說什麼無關的內容?

其實用合理長度、只是稍微不便的耳機線連接耳機和隨身聽,本身已經是一個千錘百鍊的工業設計了
要再怎麼試著改進,都至少數十年來沒有人能想到更好
真無線都只是換種方式困擾而已,但有貼合一般消費者的需求(早期各家活動直接各種花式送去養成消費者習慣)

就其實像蘋果的那個頭盔(?),最被人詬病的就是重,但其實只要把即時運算的裝置適度移回使用者肯定效能過剩的iPhone,只少就能減幾百公克了
那可能就會問說,這樣和google眼鏡那些不就做不出差異了嗎?是的,但反正邪惡的蘋果對推出產品失敗的話,放棄或調整得很快,HomePod兩顆兩萬以一般消費者的標準電視有聲就好,不用另外買
後來HomePod停產一段時間,改出了HomePod mini兩顆六千去培養消費者的習慣
當比較合理價格、便宜的時候,試問如果你真的是用Mac桌機,你會不會覺得這次花個六千去買兩顆多媒體用比較可以了,這個就比擺兩顆大顆HomePod合理有可能多了

或其實像帝瓦雷兩顆不考慮價格的話還是算有一定強度,美觀也是有
後來帝瓦雷就往下出了更便宜的款式,雖然還是單顆三萬內偏高,但如果想成之前那種「搬家式露營」奇怪的流行的話,也許有些客群的人會買(吧)

就像現代的電池都為模組化更輕薄,不會讓你可自行替換了
但這在古代手機,是合理的基本能力
如圖二的那種,就會遇到播放器沒有標準化,再來就是一樣的重量問題
而且真的做成頭盔或接近安全帽的重量連男生可能都不一定能長戴(蘋果頭盔最普遍被提到的問題)
就⋯⋯除非是躺在床上進入異世界時想要運算快還要更快,但這種時候實體線長半點或短半點其實說真的也有點沒差了吧
無名24/04/14(日)17:51:25 ID:VtNf6BegNo.3513del
檔名:1713088285274.jpg-(252 KB, 794x1100)
252 KB
>>3512
用頭盔比較好像對又好像不對
雖然都是把所有必需的東西全部塞進去然後戴在頭上
我其實覺得頭盔是一件還在Prototype階段就拿出來賣的東西
不合理的體積、不合理的重量、不合理的價錢,就拿出來賣了

HomePod倒是想說一下
其實我這奇奇怪怪的想法一定是受HomePod這類東西影響
買了兩顆HomePod mini回來後
起初我都是用iPhone播音樂然後AirPlay傳給HomePod
後來發現原來可以指示HomePod自己直接去Apple Music串流下來
音樂根本不用先經過iPhone再傳到HomePod
我就想為什麼耳機不可以也這樣跳過手機或者DAP?

耳機其實不用想得這複雜吧
或者說先不要一言不合就旗艦
就拿WH-1000XM5來看看,裡面已經有什麼?
電池、DAC、擴大、單元、藍牙都在裡面了
好像真的再加一個SD卡插槽進去,整台DAP就已經在裡面了
就差一片巧克力的重量而已
無線耳機如果可以甩掉藍牙編碼的話音質不就已經好很多了?
先把入門級做得合理再考慮進階嘛

反正音源跟耳機本來都不能獨善其身
耳機線只是一個無可奈何的存在,而不是因為有耳機線才令聲音好聽嘛
如果真的到了一個兩者可以合體的時代
好像真的不用去堅持兩者中間有一條線才會好聽的想法了吧?
無名24/04/14(日)23:20:05 ID:dgOrJWSgNo.3514del
>>3506
把SD卡裝在耳機裡面的必要性是什麼???
都打算用手機控了耳機端能不要裝的就不要吧
硬要把這些裝耳機裡面等於要再多一整套的系統不是只有DAC
目前類似的東西就是chord出的播放模組
這時候藍芽真的就只是跟這個模組溝通可以不用從手機即時傳輸檔案
hugo2 48k 左右一隻 2go就要35k以上
這個部分需要的空間遠遠大於一個藍芽模組
按現在堪用的系統價格來看
至少這隻耳機最少也要15萬以上
無名24/04/15(一)00:02:49 ID:XBkOt2YcNo.3515del
>>3514
哇…原來現在hugo2只到堪用的程度而且啊
島民平時都在用什麼了?
無名24/04/15(一)09:52:10 ID:ke.rmGzINo.3516del
>>3515
可能隨便都TA全套吧
無名24/04/15(一)10:17:03 ID:78jX9QMUNo.3517del
>>3515
FIIO M7 +
PHILIPS Fidelio X3
升級4.4線
拜託我很弱耶

等下大概會被某個FIIO=垃圾的島民幹譙
無名24/04/15(一)13:51:08 ID:5bjYKUgcNo.3518del
>>3517
能問問x3是用哪條線嗎
試聽了一些線 要嘛音場變窄 要嘛聲音變超暗
無名24/04/15(一)16:38:46 ID:78jX9QMUNo.3519del
>>3518
淘寶的16股單晶銅鍍銀線而已
500塊左右
其實原裝那條線一點也不差
換上去音場的確變廣了
我應為是4.4的功勞
無名24/04/15(一)18:55:36 ID:2nvnZtlcNo.3520del
>>3519
感謝回覆
我猜是某揚的熊貓?
x3有上擴的話3.5音場也不小
但確實4.4會在寬一些

檔名:1712987255853.jpg-(605 KB, 1444x2048)
605 KB
無題無名24/04/13(六)13:47:35 ID:p19IlumkNo.3500del[回應]
詩音?魅音?
是說有島島能介紹一下菜逼八該怎麼逛嗎
剛好辦在台南想去現場看看
其實可能等攤位資訊比較確定會有什麼24/04/14(日)09:39:55 ID:9yMiavZgNo.3511del
檔名:1713058795057.jpg-(133 KB, 736x1053)
133 KB
展覽⋯媽媽塵封在島上不願面對的記憶(突然戲劇性的頭痛)

嗯,如果最後音悅有帶X9000,這種活動展場的電對靜電通常都是接近誤殺
這個是連日本STAX原廠的攤位都會沒救
如果有SR-009(S)或D10(mk2)展示,倒是可以考慮問看看能不能稍微試這個組合(就算現場真的有T8000,也可能被debuff得很嚴重)
然後靜電耳罩的話,接上去都放一下再聽,媽媽的充電說,後來猜測也許是電荷的關係
讓顧攤位的店員幫你動手就好,這就算是活動或店家禮貌(你要接或換什麼都先問,對方直接幫你弄的話就讓對方弄,對方讓你自己弄再弄)
靜電的話輕拿輕放
其實覺得應該要展個新出的D10mk2和X1,但說了這麼多,媽媽感覺比較可能帶的會是Susvara和dCS
那⋯Susvara「肯定」還可以再推開,這套會比較像是高明的調音能讓Susvara算好聽(也是會視情況被小debuff)
不過媽媽對Susvara的立場也是擴先,現實來說解碼未必真要分配到這麼高的預算

然後看圖來說有可能會帶湖人Violectric的擴
這家以前其實算是舊AKG代理的類官配,如果有K701/702感覺能帶去捅看看
應該不會媽媽這樣講就真的一堆人帶去吧?不會吧 (娜塔麗波曼meme)

其他從過往資訊看起來比較多是入耳式,應該就也是輕拿輕放
插拔的時候停止音樂,音量轉到最小
試聽入耳式都從最小聲開始轉,包含自己的設備也是這樣
如果要試播放器的話,因為有些機種可能沒有串流,視情況要帶記憶卡裝自己的音樂,離開也記得帶走
如果有要換線換耳塞,也是問過店員再動作,如果店員願意讓你自己動作,你覺得很緊,不要硬拔,再請店員幫忙

媽媽能想到的就這樣,其實和你去一般店試聽應該是都一樣
然後活動展場可能多少會比較吵雜,聆聽的音量可能要注意休息
有加煒的話可以聽看看fitear,(高雄)加煒分家之後不確定還有沒有得試,可能會比較難試到

檔名:1712490168185.jpg-(575 KB, 1200x1110)
575 KB
錄音介面的錯誤使用法無名24/04/07(日)19:42:48 ID:6.CnVeVENo.3497del[回應]
想買個DAC連擴給iPad用
因為不會邊走邊用,好像Interface也是一種選擇?
而且可以順便拿一張玩KH80的入場券
看了一下Scarlett幾個型號
Solo屁股只有一個USB-C,2i2跟4i4都有兩個
所以應該是Solo用USB-C連接iPad同時要求供電?
其他型號就用另一個USB-C供電?這種東西會很耗電嗎?
無名24/04/11(四)15:02:46 ID:Lqw8/l0oNo.3498del
>>這種東西會很耗電嗎?
對PC來說不算什麼
以平板才說還挺吃緊的
無名24/04/12(五)10:03:30 ID:AvgoBXtANo.3499del
>>3498
很耗電的話可以接個行動電源,雖然有點麻煩
不過找到一些評價好像都說這種東西推力不錯但音色不怎樣
可能還是考慮普通DAC好了
壓線媽媽24/04/14(日)09:26:33 ID:9yMiavZgNo.3508del
檔名:1713057993298.jpg-(232 KB, 2008x2008)
232 KB
真的要原諒媽媽,這篇可能會比較亂
錄音介面的選購上,剛好用你舉的例子solo、2i2、4i4來說

1、solo:確認了一下是真的只有1in同時有一個(48V幻象電源)麥克風前級,那這個就是給像小孤獨這樣只錄單樂器或單人聲
其實solo也會夠用的原因是「在宅錄的條件下樂器或人聲分開一句句錄比較現實」,雖然可能會讓人小幻滅,但一個個包裝好的流行小天才背後可能都有個能夠支持後期製作技巧精湛的音樂人
要能夠真的solo做起來的人要學的東西太多了,不會說沒有能獨力開創奇蹟的人,但極少
要進入主流商業又會流於你要先有點實際成績才可能接觸到會更讓你成長的東西,就是一種要新鮮人先有工作經驗即戰力的感覺

所以像這種極入門的東西,媽媽本身都不到反對,就算真的每個東西幾千幾百加一加對新手都會是可觀的前期投資(就其實媽媽沒有到喜歡CD900ST和HS5,但若你真的要買,媽媽會覺得可以)
如果是音樂製作上,其實你的升級可以是「當你真的用前設備有賺到下一筆升級設備的錢再去考慮」

2、2i2:大概是喜多想要同時自彈自唱的概念,2in一個48V
這裡來說明麥克風,媽媽有引號起來的是重點「人聲總是要克服用電容錄不要害怕一定要想辦法排除問題學著變強」
吉他其實可以直接DI樂器in進去再用數位模擬
這種2in的機種,最有可能要用到的使用定位就真的是「直播唱歌」,可能想要加上簡單的吉他、鋼琴(但電鋼琴以前通常使用另一種midi接口,現在可能直接用usb)或其他樂器
那木吉他的話就會至少要加一支動圈,當然可以的話電容對弦樂器更佳,但只是當伴奏不是主角的話可接受
就其實現代的流行樂人聲是主角,所以大多時候不特別講究的話,商業作品裡面的聽起來很像弦樂的東西是各種的取樣音源(現代確實做得很好了,不否認)
這也是為什麼要認真比樂器的時候,古典樂比較適合,因為在古典樂的獨奏家們,獨奏樂器是唱片的主角,樂團也會是實收的;但如果是媽媽常說的「電影配樂其實算是現代古典」,那就要看該作曲家了,有很明顯也很知名喜歡電子的作曲家(媽媽這樣暗示你心中會浮現的第一個名字應該就是了)
電影和電子可以拿來試驗低頻表現,但樂器的話就要挑,用古典獨奏一次先專注聽一兩種樂器會比較簡單

然後只限定在「真的要直播唱歌」的新手,UAD的Volt276這款有可以染色的小玩具功能可以玩看看
雖然媽媽覺得以仍偏入門的監聽設備可能會覺得「真的有差嗎?」
但其實這就是去區分不管是現今的軟體模擬或比較傳統的硬體染色的能力,這個真的就是經驗越多越好
你一開始去試唱麥克風的時候,你聽不出來這很正常,只要能感覺出隱約比較喜歡這樣就夠了
再稍微用UAD來說,你可以看到這家有volt1、volt176和apollo這樣定位的「不同系列」,volt1和2,volt176和276,apollo會有solo和twin,在同一系列的時候,型號間的差異可當成軌數的差異,但不同系列間就是各自定位的刀法這樣
Focusrite這家的Scarlett記憶中也是有個定位更高階的系列(應該叫Clarett),如果有同軌數機器卻比較貴或便宜,那便宜的多少是會有取捨
下週可能也會比較忙見諒24/04/14(日)09:29:33 ID:9yMiavZgNo.3509del
檔名:1713058173165.jpg-(183 KB, 2008x2008)
183 KB
3、4i4:以個人工作室的配置上到RME或apogee就可以停了
如果有兩三個樂團朋友的話,可以其中一個買RME搭AKG系麥克風錄人聲,一個買apogee搭紐曼錄樂器,另一個犧牲買UAD(看中本質送各種plugin)
這裡提一下SSL,雖然是做控台的,但在以數位為主的時代,前幾家會略好(不是不能選,前幾台聽過還是喜歡的話可以)
再高階以個人來說多少會小over,這裡的4in是這樣「介面原附的兩個麥克風前級可多工使用,但不要忽視沒有的另外兩個可以外接給獨立的麥克風前級使用」

如果你真的會開始有要用到八軌以上更多的軌數需求,媽媽還是要誠實說:爵士鼓和鋼琴要自己錄得好的難度通常太高了,這種你去北部比較大的商業錄音室錄比較現實,一開始你可以請他們的錄音師看著學一下,順便可以把最貴的麥克風請出來長經驗
但還是接續前面的,就其實到四軌的時期,你個人工作室的設備應該要相應齊全了,再往上就是商業錄音室,商業錄音室的錄/混音師個人工作室的設備通常差不多這樣再視個人需求往上

大錄音室這件事,可能在疫情前就已經在式微了,北部以外能打平媽媽覺得困難
其實連有得獎的新興都小困難,島上之前也有過應該是業內島島,那些都在外移,其實合理,市場就這麼大
雖然近年國內流行樂有一點點起來,但就是一般人已經多久才買一次音樂作品、參與音樂活動了?都串流,看平台臉色分潤,雖然也有優點是作品可以直接面對聽眾、行銷的方式改變
甚至現在的母帶都有一種技術叫做「怎樣在同一個平台聽起來就是比別人大聲(這個是偏抽象的說法,那是一個聽起來的感覺)」
就其實連響度戰爭也已經不太是那個意義了,現代直接粗暴一刀切的壓縮比較少(日流少數可能還是有,但真的比較少了)
所謂流行樂最頂的製作要求叫做「連用iPhone串流放出來都能感受到一絲好聽」,為此要做stereo和mono(手機幾乎實質上是單聲道)、母帶的話平面振膜耳罩都尚算合理,到包含airpods、汽車音響(其實有選配的話算是最基礎的環繞)等的各種面向檢查
就流行樂要做到的任務是「讓你連在車上廣播、通勤時airpods傳來、朋友傳來你用iPhone放出來都要有一絲絲的好聽」,你和一首音樂的遇到,會有第一印象,而且對一般人來說很可能是一期一會,如果你沒有在那個第一印象第一次就把聽眾留下來,觀眾有可能就再也不會有機會遇到你的作品了
就其實有些比較普通的音樂人會覺得做到一定程度就好,反正聽眾、反正人耳聽不出來?但這說不定就是之所以不是能開創奇蹟的音樂人的原因,因為總是有地方可以講究更講究
古典和流行其實只是講究的方式不一樣
感覺這裡講多了,媽媽不要再離題講太無關的小故事了

入門系列出到這個軌數,其實媽媽會覺得小尷尬,有點除非就是前面提到的爵士鼓可能有人會想自己錄些cover經營
但問題一樣,低頻其實某種程度上還是需要空間去伸展(bass音箱都不好收,現實直接DI進去多),這有點包含錄音都是(所以收直接音吸乾再去後製空間),隔音又是一大難題,再來麥克風的需求數、介面的軌數都多,基礎成本就比較高,然後在預算通常很有限的情況,成品高機率比較慘烈(媽媽只是談現實,媽媽不是要歧視爵士鼓)
就其實如果想自己像小孤獨錄錄吉他cover、像喜多自彈自唱或像涼玩玩編曲,這種媽媽都會鼓勵,就算你一開始做不到後來你回頭看的最好,過程中你也會學到東西
但爵士鼓如果你完全沒有線上樂手等級的人能帶,只能說會有相對很長的陣痛期,成果通常也很不盡如人意
像虹夏那種在家還要用靜音/電子鼓才能練習,爵士鼓真的是體貼到讓人心疼的孩子

總結的解題篇、
如果你沒有要用到這麼多軌數,但預算有到入門系列多軌數的話,有些時候可以考慮往上買高階系列(舉例:Clarett)
Clarett系列媽媽有看過古典鋼琴家自家是放這個四軌
入門系列的錄音介面,就媽媽的立場會覺得最常遇到的對手其實是拓品(認真),而媽媽個人沒有想推薦拓品的理由
其實就你也提到的,入門錄音介面接監聽叭,就不用煩惱到時怎麼校正沒電容麥克風可用
然後入門便宜的錄音介面,你們如果要有拿來打打遊戲是需要溝通類型的(先說媽媽不懂遊戲的聆聽需求,請另找專家),接一支合理的聲海動圈麥覺得應該就能蠻有感提升了,如果耳機不要挑到太難的
錄音介面應該是個比不明的遊戲音效卡、沒有挑的電腦主板稍微更進可攻退可守的多功能設備,還有音樂製作上的加持,這點就會明顯比拓品優勢
就如果真的要從零開始打造一個電腦房(?),媽媽個人應該會幫你挑成從全套聲海或紐曼去微調
剩的這一小段閱讀優先度不高24/04/14(日)09:32:18 ID:9yMiavZgNo.3510del
檔名:1713058338728.jpg-(368 KB, 1542x2048)
368 KB
以前就有稍微寫過的部分
監聽叭:KH80,真的如果還要更小就8010
耳機:NDH20應該有幫你考量到密閉式的可能需求了,看你的介面也可以考慮挑更易處理的型號
麥克風:聲海E945/935通常就夠用,真的要電容就TLM102
錄音介面:MT48、merging或apogee都算全家餐,但其實視你的需求微調就好(也包含windows或mac的適性)
而且看起來會莫名專業,其實Yamaha也可以有類似這樣的全家餐,但莫名專業感就略不如媽媽這個配置(Yamaha整套會因為HS5變成入門感)

錄音介面的第二個輸入,有一些會有功能是可以接第二個訊源或鍵盤,但2i2/4i4看起來是給你接電源用
主要的問題是說如果在數千到萬元內的條件下,對岸推出的DAC要說能在音樂性有什麼更好的表現,媽媽會打個問號?
數據規格可能有,但你有聽過哪個音樂家用拓品嗎?反正媽媽傾向聽真正的音樂專業的音樂家的建議
就應該在島上眾所周知媽媽有台apogee,其實原因說白超簡單,宇多田光有在IG發過近來是用這家的Symphony,可能贊助媽媽當然知道,但媽媽不需要其他更多理由了(只要用apogee和CD900ST這就是宇多田光最近檢查過作品的聲音,微夢女媽媽)
或像做客製耳機,真的就是你喜歡的藝人在舞台上用哪家就做哪家,就是這麼簡單,問其他的都是多餘(可以考量現實地說做公模或不開洞這樣)

總之媽媽去抽票了(?)
然後耗不耗電看有沒有開電容麥克風的48V,不然輸出大概就通常監聽叭的解碼輸出和耳機孔正常輸出,但其實對新手來講外接電都要小心會不會反而引入底噪(所以你提行動電源通常是比較保險的)

然後監聽比較容易無聊對媽媽的理解來說是偏迷思,就其實耳機或叭也有本體就比較活生的
就其實像R2R解碼的ADX5000或K812玩法,最上位的其中一種叫做msb+T8000+SR-009(S),就其實如果真的拿msb來比,那dCS都會是相較無聊的,但dCS都已經是被多數人吹的真實感神機之一了
有些時候更會像是追求的問題,當然錄音介面再加監聽叭會不會真的有點略理性?有可能,但也有人是喜歡理性的
就其實你可以試過之後,再去考慮要不要看看R2R會不會有音樂性上的實益?或被動用管擴染色?
就其實沒有標準答案,然後理解理性有助於你理解感性的重要,感性的理解也會幫助你理解理性的必要
像很常會有人談音響性和音樂性,但最好的情況是這兩種都會有很高的水準,且保持在一個你喜歡的平衡點上
真實一定也是一種美,雖然這樣說有種過於抽象的感覺,但真的就是這樣

檔名:1711974752345.png-(1690 KB, 1387x2081)
1690 KB
無題無名24/04/01(一)20:32:32 ID:KSmZUA/ENo.3476del[回應]
平常都聽小墨菊+E5000或Project M,大致上E5000負責日系流行或Adele之類偏女低音的女聲,Sting一類的男聲也還能應付;Project M負責教大編制的交響曲或需要爆發力的女高音,拿來聽日系女生總覺得有點粗魯所以老是需要兩隻換有夠麻煩。
因此有了想找一隻雜食一點的入耳的想法,上周末去試聽了Supermoon和Bonneville覺得這兩隻有對到喜好,不過Bonneville的聲音感覺質很重,乍聽覺得很精采但聽個10分鐘左右耳朵會覺得沖擊力過強有點不適。Supermoon就四平八穩的感覺毛躁感較小似乎比較適合久戴。
想請問平板耳機相對於動圈動鐵優勢是在哪邊呢?
謝謝
媽媽的講義篇一24/04/05(五)10:50:08 ID:TSoHkqc2No.3488del
檔名:1712285408995.jpg-(247 KB, 1114x1568)
247 KB
動圈相關原理的單體都會逃不過一個難題:盆分裂

動鐵在原理上也是磁鐵去推動振膜,還是會有小小的盆,動鐵本身像是一種「更微型化」改變結構、排列方式的類動圈
但現在也已經有真正微型化的動圈,而且微型化的動圈可以「單一單體覆蓋人耳的可聞頻率」,這也是耳罩為何只有很早期的AKG有相較實驗性的被動多單體(日本其實也有一些,但基本已經消亡在歷史時代中了),這部分如果有興趣要延伸學習的話,關鍵字會是:K240、版本去找,稍微試著簡單說就是說現代K240S等背面開洞方式,某種程度上算是一種實際意義已經不大的活化石(或古蹟的磚瓦通常早已不是原本,但意義上還算是同一座古蹟)
而動鐵為什麼常給人細節更多的印象,有一個點是「相較高效率」,就其實可以看到含動鐵的耳機靈敏度通常會偏高
然後其實誠實說新手可能是不太會控制音量的,入耳式或新手的評價中很常出現一個「刺」的描述,但有時候這看似簡單的刺感,也會有兩種可能因素:
A.器材間搭出來的結果其實是偏毛躁:非依情況選擇的高增益、雖然吃電池但設計上控制得偏差的入門機器
B.其實真的太大聲:有些靈敏度高的耳機其實不用到非平衡不歡,再稍微延續、結合前面的高增益,也因為大聲是真的會比較好聽,有些時候新手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做的事情是「覺得不夠好聽,可能音經驗上的不足,沒有辦法去調整耳塞是否其實還有洩漏?或找出系統是不是其實有小問題?那最簡單、容易做到的方式就是不太花錢地,在現有設備下,去調更大聲、或EQ去強調特定頻率」這比較像是一種對普遍現象的描述,不是要去指責對錯

就其實你有觀察到一個比較不毛躁的感受,這個地方還蠻好的
或像E5000和Dita Project M,這兩支在靈敏數算是比較有差的,有可能(要注意媽媽非側試過當事播放器)E5000可能用高增益,Dita Project M可能用低增益去微調試玩看看(可能稍微細一點,或其實有時候是可以用不同的設定去達成略微不同的聽感效果)

1、有盆組
(1)動圈振膜:比較大、比較重、推動的空氣量比較多
(2)動鐵振膜:比較小、比較輕、推動的速度比較快

但這個盆是為了推動更多空氣量的方式,雖然會有盆分裂的難題,但盆是一個有效率去推動空氣的設計
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剛性,歷史上動圈耳機也有試著要做輕(例如:生物振膜的R10,但這支長久下來有單體容易凹陷的問題,動圈振膜多少需要去直接承受磁鐵線圈的運動相關造成的力)
做輕是該時代實驗的方式,但要說就是完美的歷史最強動圈還是早了點,雖可以說是當時代的動圈強度特異點,然而當代最強動圈還是大烏的純鈹,不過注意前幾代的良率不佳某種程度上也許還是過於實驗性了(入耳式純鈹可稍微替換性試A8000,但稍有稜角佩戴注意)

雖然媽媽是用耳罩來舉例,但大意類似
就像聲海家耳罩有一個祖傳堅持的38mm(HD600系、紐曼NDH系),HD800反而是少見的
以前入耳式有過時期有些品牌會想要追求1Xmm,就為了比競爭對手大1mm(似乎是很男孩子氣的想法),但後來的IE800/900有點傳達7mm能夠覆蓋的頻響已經足夠了
而前面有提到微型化動圈的覆蓋頻響,這也是動鐵比較不利的地方,如果去研究有些早期能見品牌還會有的單動鐵,會發現單一動鐵,尷尬的是其實不能完全覆蓋人耳可聞的頻率,所以就媽媽的意見會是純動鐵真要買至少兩個起跳
雖然說單體不用追求無限多(單體間的製作品質好比較重要),再不然就乾脆挑個圈鐵(就其實說真的數量較少的分音比較不會出大錯)
媽媽進化中的講義篇二24/04/05(五)10:51:54 ID:TSoHkqc2No.3489del
檔名:1712285514893.jpg-(417 KB, 1289x2047)
417 KB
2、平面組
(1) 平面振膜:振膜平、薄、輕、兩側是磁鐵
(2) 靜電單體:振膜平、薄、輕、兩側是電極板

而平面振膜和靜電的差別,媽媽會稱平面振膜「還是把磁力做在耳機裡」,靜電則有點像是「用高電壓做在靜電擴裡」
因此平面振膜除了最誇張低靈敏度的幾支耳罩,多半還是可以做到直推出聲,只是會有點像「電有沒有辦法控制好磁力以充分驅動振膜」
而優點其實很接近,因為耳機距離耳朵近(低頻會抬升),當有足夠大的面積,平狀振膜可以避免盆分裂,可以用一單體就涵蓋足夠全面的頻率響應

補充:叭有所謂全音域,算是一種「理論上」減少分音可能造成的問題;分音不完全是優劣,因為高頻快還要更快,低頻雖不用快但要大,這並不容易同時做到,於是分二到三路去各自設計適合不同需求的單體就是一種方法。某些層面上,這也是媽媽會覺得入耳式不用堆這麼多單體的原因,動鐵的初衷可能就是為了再縮小單一的體積,再去增加到多數量,以致整體體積又變大,就會有點「當初為什麼不乾脆做回(更高品質的)動圈」,分太多路有點自找麻煩,還可能造成銜接和分音不佳時的額外失真,因此媽媽個人不推薦往無限多單體追求,這點甚至是在兩聲道有些低音單體會設計成複數,媽媽都會建議「先讓低音能在空間中伸展」,再去考慮有沒有真的需要這麼多的量感

3、從原理的角度?電、磁、動能
(1)電能、磁能、動能:動圈、動鐵、平面振膜(雙面磁鐵)、動圈麥克風(表演)
(2)電能、動能:靜電耳機(靜電擴)、電容麥克風(錄音室)

為什麼媽媽對靜電會去用「做在靜電擴」來描述?而且媽媽幾乎是不斷重複:靜電要先升靜電擴
因為平面振膜還是要經過預先做好在耳機裡的磁力,耳機間預設的磁力就還是會有種像是「跨不過去的階級感」

電能加磁能的結果會像是耳機表現細節的強弱,而平面振膜耳罩幾乎最難充分驅動的兩支天花板,其低靈敏度低阻抗,本身可能就是一種設計了(要讓你去給耳機提供更講究的電能)
在滿足充分驅動的電能,產生設計好的磁能時,這些平面振膜耳機將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迅速地如同超高阻抗加高電壓的靜電耳機般
其實本質上這也是叫綁擴了,但這裡是耳罩,最極端的狀況

先前我們已經稍微學到平面振膜試圖解決盆分裂和靜電擴的問題,而雙面磁鐵理論上應該可以有比傳統線圈更強強的磁力,看起來應該是優點多多
但這個雙面磁鐵卻也造成了新的問題:重量(特別是耳罩)、面積和為了達成理想工作狀態磁力的電能

重量若以耳罩舉例,其實所有在心得中會提到「雖然整體有重量,但配重設計做得很好,(戴一個小時)不會有明顯不適」只要有任何類似的描述,媽媽就有點要禁止禁止了,應該說會需要被這樣描述,就是真的偏重了,沒有藉口通通是敗壞耳機純樸風氣的壞孩子
其實就有點如果真的沒有不好的話,就不用「刻意」加個短時間內不會不適的提醒了
入耳式的重量和體積上是不同方向的很個人(有天選之耳,或大家都說好戴的戴不好,普遍覺得難戴的卻意外可以,這種會發生)

面積在盆與平面的設計上,盆其實就是有稍微折起來,推動的空氣在同直徑下會比平面多
這也是為什麼平面組在耳罩普遍都要一個比一個大的原因,盆(或氣動等)的折疊方式能在不改變總面積的情況下,加上使用斜度(三角形斜邊長),因此雖然大Z1R直徑量起來70mm,但實際推動空氣的效率是更像「立體的」(媽媽補述一下:這推動空氣量和低頻表現有關,但可能不要和空氣感直接畫上等號)
因此平面組在不違反物理的情況,通常要大於70mm在可能會有類似動圈組70mm的效果(但提個特例:以低頻規模感見長的1266其實「只有」66mm,科技力可說和競爭對手不在同個檔次,猜測是背後材料導致)
因為回得真的比較長如果有比較晚要原諒媽媽的講義篇三24/04/05(五)10:53:24 ID:TSoHkqc2No.3490del
檔名:1712285604791.jpg-(359 KB, 1258x2048)
359 KB
總結、
忽然發現這樣寫有種媽媽在編講義的既視感,雖然都在說媽媽電波、難懂,但就想如果媽媽真的都按格式、開始用句號、分段、邊個目次、加前言寫研究目的,雖然以高中小論文應該太淺了,但國中的話,資料再齊全一點、自己找一些來拆來觀察、把你目前學制內有學到的公式適度寫上去,媽媽覺得其中有一些方向可以當國中小論文(玩笑)
而且國中小論文就是要研究一些看似不起眼、沒有人在意但生活中你突然在意起的題目(玩笑)
然後以媽媽同常能在一週內寫出這樣的內容,大概是雖然媽媽是偏實證的,但媽媽其實還是有學術底蘊的(?)

最後試著條列看看優劣
A.動鐵單體:相較高效率、易驅動對供電能力寬容、相應容易反映機器設計不佳時的底噪、體積最小最輕、盆分裂、小振膜輕可以運動更快理論上更適合中到高、單一單體覆蓋頻率可能少於人耳可聞、故在制哨兩單體的前提有分音的難度
B.動圈單體:居中的效率、磁力一定程度對應供電驅動要求、微型化技術成長中、盆分裂、直徑推動空氣面積的相對優勢、動圈的品質可以一單體涵蓋人耳可聞頻率、動圈麥克風常用於收大鼓在原理上類似是流行樂常見的低頻印象
C.平面振膜:理論上避免盆分裂、通常放了兩倍磁鐵、對供電能力比較要求、微型技術相較發展晚、早期設計在體積重量較明顯不利

然後從文字風格和聆聽的音樂來看,如果媽媽沒有記錯或認錯的話,應該是還有綠仙女的島島(?)
考量Dita Project M也是圈鐵了,campfire這個換色系列之前只有客制的時候,媽媽剛好有聽過換色前應該同定位的這支,然後媽媽是有想要買Supermoon的
但你要知道媽媽是會偏好把SR-003和E5000接在相對高階很多的器材上,不免有點小小有病傾向玩法的類型,媽媽不負責任偷偷說的話就是:其實還可以把Supermoon稍微接個機器再試試,入耳式平面振膜雖然比較不至於像耳罩這麼要求供電能力,但都是其實還有潛力的孩子
無名24/04/05(五)18:06:45 ID:CxVedcpMNo.3492del
>>3490
沒錯~就是在下
感謝媽媽的說明,我需要點時間消化一下。
雖然綠仙女很棒但適合的音樂種類真的太少了,剛完入耳一年想說來弄一隻全能一點的耳機所以就去聽看看了,對campfire就是有種莫名的好感,supermoon買豪華版4萬出頭有三條線還在個可接受的範圍內,高機率會入手。
機器方面經過各種教育後開始分得出好壞了,不過總覺得這就是問題的開始,懂分別以後高階器材就變得有意義會想入手了,不過真的都好貴,目前給自己的限制仍然是限於隨身設備,目標還是1DAP+1耳機就好,再下去真的是無底洞了
無名24/04/06(六)15:45:33 ID:OqcNFc4kNo.3493del
檔名:1712389533272.jpg-(735 KB, 1000x1374)
735 KB
試試把媽媽語翻譯成比較易懂的人類語言...
人家沒有媽媽語博士學位所以翻譯不一定正確,請以原文為準

盆分裂說得比較易懂的話應該叫做振膜變形?
振膜在前後振動時維持不住原本的形狀,出現變形的情況
因為平面振膜(省略一萬字)解決盆分裂的問題所以失真比動圈動鐵都更低

平面振膜相對動圈動鐵的優劣大概就是更細緻
但推動的空氣量較少所以...可以叫做比較沒氣勢?
(其他重量跟驅動之類的問題請自行參透媽媽語的奧妙)
取之於島饋之於島24/04/07(日)13:10:43 ID:7bsG8VIANo.3496del
靜電振模跟平面振模雖然先天失真比動圈小,但沒有盆分裂嗎?這是我第一次看見有人這樣說。靜電跟平面的振膜結構其實很接近,只是一個用靜電控制單體,一個用磁鐵控制單體。

檔名:1712135792767.jpg-(124 KB, 1097x1200)
124 KB
無題無名24/04/03(三)17:16:32 ID:jjHa6WMkNo.3481del[回應]
我發覺燒友好像很會查價錢
去店裡是聽然後網路上買水貨,都知道水貨哪裡最便宜
二手的價格也很清楚
島民能分享hifi產品都要去哪裡買最划算嗎
無名24/04/04(四)07:40:56 ID:tomept.kNo.3482del
閑魚
無名24/04/04(四)14:46:23 ID:DZcXcMkQNo.3483del
還是不提倡去店家試聽買水貨的行為,多少都要消費一點吧
無名24/04/04(四)18:11:42 ID:7RLwiOv6No.3484del
抱歉,都買店家的
無名24/04/04(四)18:34:37 ID:xDIcJ5YoNo.3485del
>>3481
去店裡聽 如果店家服務不錯就直接買了

國內沒得聽/沒聽過但價格漂亮 才會水貨盲狙
無名24/04/04(四)23:17:34 ID:EM9StqWMNo.3486del
檔名:1712243854247.jpg-(361 KB, 929x1280)
361 KB
通常都是先去那個牌子的國家看看
例如最近想買支藍蜻蜓回來接E5000看看怎樣
就先去美國Amazon看看,美國賣200鎂而已,這邊要1萬左右
這種就考慮外國買回來啦

最近還有在八卦一下D10 MK2
日本賣115000円,這邊找到28000左右
如果D10 MK2連SR-003MK2一起買算便宜一點34000左右
連運費算起來還是日本便宜一點
不過這種沒差很多又有保修可能就在本地買算了

很重的東西大概運費就很吃虧了,通常都不用考慮
不過之前有朋友從英國買了一套Wharfedale Diamond 12回來
一對12.4座地、一對12.2書架、一個12.c中置
整套加起來超過70kg,最後連運費居然還比本地便宜,匪夷所思...

耳機我永遠盲狙不試聽,去那裡買都沒差
喇叭通常先打聽一下價錢,最後那裡試聽就那裡買
有時候試音室一進去關門就一兩個小時才出來
人家一天招呼不了多少個你這樣的客人
真的要買還跑去別家的話真的很雞掰啦
無名24/04/05(五)11:12:41 ID:TSoHkqc2No.3491del
檔名:1712286761841.jpg-(442 KB, 1450x2048)
442 KB
借一下這串
如果媽媽沒有回到可能有錯過的題目,通常是在寫完前就錯過時間了,媽媽先抱歉
如果有很想知道的題目可以讓媽媽知道一下
谷津新機就小錯過,雖然媽媽是也真的還沒聽過這台
然後偶爾有小錯字真的不要太苛責媽媽了

比價的部分,音響或更高價才比較要注意
比較一般的耳機類產品又非店家熟客的話頂多去尾數
有時候你用網路折價卷就是理論上最便宜的方式了,或產地匯率異常漂亮時
其他應該只能對你有興趣的產品到處多看了
無名24/04/06(六)23:41:38 ID:f5GGQSQ6No.3494del
>>3482
閒魚帳號沒辦法辦啊
audiolab9000a在上面的價格跟台灣價格差了快3倍了
無名24/04/07(日)00:02:17 ID:qFJ.gr5ANo.3495del
>>3494
就乖乖找代購吧,有些比較細心的代購還會幫你砍個價。

檔名:1711726469147.jpg-(532 KB, 1416x2000)
532 KB
網路心得無名24/03/29(五)23:34:29 ID:Ig0YNuI.No.3456del[回應]
想問大家會去參考網路心得嗎?,因為有時有興趣的耳機不一定有辦法試聽,盲狙風險也挺大的,這時就會去查查網路上的評價來稍微想像聲音,在下個人最推我們PTT的拉麵作家啦,寫文的方法可說是令在下嘆為觀止,每次都把耳機寫得好色,讓我每次去試聽聯想到他的文章都先把耳機舔爆阿斯阿斯,而且他又跟在下一樣都只聽油歌,油歌的確最能反應耳機的真實力啦哈哈!

害我也好想入手 琥珀姬(LCD5) 十歲那年隔壁鄰居家裡的高中姊姊(XELENTO 2nd) 當然還有歐洲支部來的第四純黑魅魔(MDR Z1R)想問大家有推薦同樣優質的大佬ㄇXD
取之於島饋之於島24/03/30(六)14:49:42 ID:TfdOEHyYNo.3462del
>>3456
多看多聽,尤其是最後一定要自己聽過。
曾經有次網路上某個看起來像大大還是老燒的,吐槽在某間耳機店聽Austrian Audio,聲音根本有問題。
我看完文章滿頭問號殺去聽,結果發現有問題的是文章。只能說網路文章參考就好,偶爾網路文章根本是錯的
雖然媽媽還是要說盡量去試聽都會有經驗值能學到東西24/04/05(五)10:47:22 ID:TSoHkqc2No.3487del
檔名:1712285242451.jpg-(113 KB, 664x1200)
113 KB
明明在島上出沒,卻沒有把媽媽列為你心中的第一順位嗎(麻煩女人玩笑)

其實媽媽有一個連自己都覺得很優質的小故事,就以前有段時間剛好很多人問真無線
然後就趁某次去百貨買東西兼用餐前,在百貨有展示較多品牌的櫃點站著把當時比較熱門的真無線大致聽了
主要是考量會比耳機店多一些電子產品的選項,然後剛好還能稍微試降噪效果或連線穩定
但這大概是XM3/4時代的事了,後來媽媽就只有稍微跟一下索尼換代,真無線的資料庫已經有段時間沒有空去更新了
每次想起來都覺得怎麼可能還有比媽媽更用心的人(玩笑)

總之偷偷借這串說明一下,雖然說媽媽有時候會寫得好像比較電波、文字上的小pon會發生(有些是被選字了)
但應該能看到媽媽有點是當像編寫講義、不那麼學術嚴謹的學生級小論文在寫
能抽空在幾天內寫出這種品質的文字產量、盡可能細心(媽媽自己看都會覺得還有漏很多)
如果有時候真的覺得很亂,就⋯⋯當媽媽其實在忙著拯救世界好了(玩笑)

雖然另串不免有點太捧媽媽了,這樣稱讚也不會有什麼額外好處喔
比媽媽厲害的人一定存在,有一些東西大概只是說各位是未來式,媽媽算是完成式
無論是聽感、或者說對音樂的理解,其實也是會隨著生命的成長、聆聽的經驗,就算是同一個人都可能會有變化
其實有一種經驗是試錯,媽媽新手的時候也不太有辦法一次就挑到覺得很適合的聲音
媽媽光要能說出「其實在意的是真實感,不是細節度唯一,只是喜歡的耳機剛好細節很強大,也確實建立了更好的真實感」這背後是滿滿的學費(試錯的時間、金錢成本)

媽媽當然也理解試聽會有很多現實的困難,學生或外觀看起來不像傳統的音響消費客群
耳機已經相較還好,也提過有過剛好去某網路名店順道經過稽查時連媽媽都可能遇到(當時主要是聽叭的媽媽真的是想說裝成新手幫各位稽查一下不同地區的待客之道,算是第二優質的小故事)
真的很遠,前幾串才有日本鄉下停留中,之前的可能小留學生在外地生活那預算真的是要抓緊等等
會介意佩戴這種有說學生時期的媽媽會自帶耳塞,疫情後比較講究的店試聽機應該都會酒精棉片當正常的消耗了
整個大環境還是有變更友善,當然價格一去不復返「耳機音響化」,比較兩極了
試錯的成本也變高了,現在的你們應該更難負擔說「買錯不喜歡」,除非就要承受來來去去的買賣損失
這大概也是試聽縱使有很多可能現實的困難,但還是盡可能去累積經驗,就想媽媽以前真的是一個看起來不像會買的學生JK站著在那邊試聽入耳式(剛好小呼應媽媽聽真無線),雖然其實聽感都忘了,現在想想當時花再多時間重複比很細節的差別可能都不如現在聽一首就能先抓個大致感覺
但如果沒有那些過程的話,可能也不會是現在這樣好像什麼都略懂一點的媽媽
就學習的經驗值還是要花時間(或金錢),而媽媽現在比較像是在維持,不要有新東西但媽媽卻沒學到,那就相對是種落後了

但還是會有媽媽剛好沒有學到的東西,例如怎麼組給音響用的電腦?媽媽就會跟你說不會,而且這種時代的資料會有變化,可能媽媽雖然可以跟你講大原則,但真的想實作,你去找真的會架梅樹派的用家他們才會有更如何做的方面;要DIY畫板子,找真的工科有研究線路的人才有辦法給你更好的建議;如果你真的要找電競耳機,因為媽媽不會玩,那媽媽只能說你看要不要先查看看隔壁有位zoraruru;如果你想要找入耳式線材間的橫評,那像eddie0817這位肯定是在這方面聽得更多;肯定也會有比媽媽更厲害的人只是比較默默看討論而已(媽媽以前的心情就會類似這樣)

檔名:1711539790874.jpg-(112 KB, 1200x1200)
112 KB
還有這玩法?無名24/03/27(三)19:43:10 ID:84TR7BLINo.3429del[回應]
看到一位大燒前輩的玩法非常震驚小弟弟,先在耳機店蹭好幾年,不誇張真的是好幾年!把所有旗艦都聽一遍,最後選擇了t3-01,我不是說這支不好,只是從他發表的一堆心得中,看對許多旗艦耳罩都是能說三道四的,讓我下意識覺得這位前輩應該不是會滿足於這等級的耳罩?

但接下來發現原來前輩很燒,燒的地方不同而已,隨便一條保險絲的預算都是三萬以上,如電源線、訊號線、網路線沒個五萬好像不配出現在他的清單中,然後每篇對於這些線材的心得都好像換了就能對於整個聲音有天翻地覆的改變!

讓我非常好奇想問各位大佬,在系統耳機相同的情況下,換掉這些線材是真的能完全改變系統聲音嗎?小弟可能木耳,自己的想法是換耳機是最直接的?有三五萬買支真旗艦不好嗎?
有回應 18 篇被省略。要閱讀所有回應請按下回應連結。
無名24/03/30(六)20:40:49 ID:f37yprkoNo.3468del
>>3460
呃,這麼講我覺得比較能理解,如果拿hd800s跟hd600聽妳貼的這首歌,他們的表現可能都差不多,就都好聽啦,可是到了編制交響的話!等級差距一下就會出來,就如果我只聽了pop曲,(這邊的pop曲不侷限於特定國家)就直接說800s跟600沒差多少,不是一件很智障事情嗎?這話一講出來玩800s的人恨不得立刻幹死我吧?
無名24/03/30(六)22:27:48 ID:e/JBeM7MNo.3469del
>>3468
我覺得你只是擅自把音樂區分等級
不是編制交響用好耳機會有差異
耳機只是傳出聲音的硬體,你如果只是單純想找燒友取向的精良錄音那完全不是硬體問題。更何況高端旗艦對於每個人來說也不一定就是好聽,還要去考慮檔案是啥規格,中間的dac與擴大機

發燒友偏愛的發燒錄音也不一定就是神,很多經典的交響樂甚至都是90年代那時期的。如果你是想用高級硬體聽極為細緻厲害的錄音那不就連經典錄音都要放掉?

最後動漫歌這領域真的是太廣
我現在放這些也是動漫歌啊,所以這些不值得用旗艦聽?

https://youtu.be/GK4jviXPzMU

https://youtu.be/2VsgkIE-RHg

https://youtu.be/qUG4qWuXvEA
無名24/03/30(六)23:23:21 ID:f37yprkoNo.3470del
>>3469
哥?我想表達最簡單的點就是每隻耳機擅長的領域各不相同,只拿單一歌曲類型去評斷一隻耳機的好與壞是不公平的,為啥我會說流行?因為流行是最多人聽的啊!當然也有聽流行不行的耳機嘛,那我就只憑這樣說這支耳機爛嗎?我明明在一開始就說過我也聽動漫歌了,我說明的不夠清楚是我的失誤,我打第一段就不是歧視動漫歌,而是歧視明明沒花時間研究卻能妄下定論的人!

另外您說的搭配問題我當然知道啊!我也曾因為搭配問題覺得很多耳機不怎麼樣啊,但那說到底不也是因為我沒做功課所導致?

然後你貼的那幾首,你為何要把我的話曲解成不能拿旗艦耳機聽動漫歌呢?你的耳機適合就可以聽啊?
無名24/03/31(日)17:02:07 ID:yE2Z/AlwNo.3471del
>>3469
然後你打的某些東西本人實在是有看沒有懂,應該是我閱讀能力要加強啦
「不是編制交響用好耳機會有差異 耳機只是傳出聲音的硬體」這句話到底想表達什麼?強的耳機在空間定位在編制交響上對比起來就是有優勢啊?然後後面這句,請問你是覺得耳機自帶的素質調音全部都不重要嗎?全是靠dac跟擴還有訊源?那我是不同意啦

然後回到你說什麼90年代的錄音,不是欸大哥,我只是說一種歌曲類型,怎麼到你眼中就變成我是旗艦耳機只能聽經典交響曲的貴古派喔!還是在你眼中覺得聽現代重新演繹錄製過的經典交響曲是不配稱為交響迷的,那我的確不是啦
無名24/03/31(日)18:38:03 ID:Uv.w9MGkNo.3472del
檔名:1711881483522.jpg-(799 KB, 1042x2048)
799 KB
其實就是線材應該佔整套系統多少比例的問題嘛
確實是有人會把線材玩成主角
也有人覺得線材是智商稅,完全不碰
但是不用去批評別人正確與否啦,反正不影響你自己聽到什麼嘛

倒是去店裡蹭的時候才要注意機器後面插了什麼呢
因為這真的會影響你聽到什麼了
我試過去蹭805 D4時跑去機器後面看看
居然是插了一堆Fono Acustica旗艦線...心寒
有時候店家為了坑你買東西真的可以不講武德
雖然耳機系統應該不會這麼離譜
不過試聽時還是注意一下器材價錢的比例吧

我就覺得先把自己手上的系統聽熟悉
如果有什麼小不滿的話,就考慮用線材向你想要的方向修正一下
例如想要音色再暖一點點、解析力再多一點點之類
但不要幻想換了線材就可以把地雷系變成清純派偶像
如果你討厭地雷系的話最直接的做法應該是跟她分手(這是媽媽語)

想玩線材可以先研究一下各種材料與結構
純銅、鍍銀、純銀、單股、多股之類的會如何影響聲音
搞清楚這些應該可以更容易找到想要的方向
(你自己去Google吧,免得我又誤人子弟)
然後價錢其實也可以很平民啦,特別是能DIY的話
不過還是安全第一喔,真的沒信心就別亂搞啦
無名24/03/31(日)18:39:00 ID:sY2qSpfkNo.3473del
>>3471
你說的對
無名24/04/01(一)23:10:48 ID:ZzrVd4.sNo.3477del
>>3434
前輩老燒=精神病患
這類文章討論多看無益
無名24/04/02(二)03:38:27 ID:7KWfmmTkNo.3478del
>>3477
也沒那麼極端啦,但台灣真的蠻多神經病的,我個人也建議不要在台灣看太多網路心得,台灣唯一推薦媽媽,優質細心,然後啥東西都建議自己聽過,台灣討論區很會跟風推薦,有時候他東西根本沒聽過也在推.......還有我自己會避開那個自稱作家的文,除了聽的歌曲單一外,寫的文章也令我生理難以接受
無名24/04/02(二)19:11:09 ID:s9D/jqA.No.3479del
檔名:1712056269659.png-(2540 KB, 1080x1350)
2540 KB
>>3468
>>3469
其實上面的論點應該是動畫歌夠不夠用來考驗耳機吧
但這範圍好像有點太大了
沒預算的動畫連作畫都崩掉,還那有錢搞音樂
有鈔能力的就去找Evan Call,應該不能一概而論吧

之前新年在家當宅宅,一整天在播動畫歌
才發現這幾年的動畫歌有點驚喜(之前就開串自嗨過了)
之前覺得90年代的錄音算是還好
到了2000年代品質就突然斷崖式下跌
這幾年又變好了,對比一下的話覺得比90年代還要好
而且現在所謂的動畫歌風格也跟流行曲越走越近
像YOASOBI那種都完全出圈了
其實好像可以不用太在意「動畫歌」這標籤了?

>>3478
出現了!是單推媽媽的島民!w
不過我其實一直都很懷疑到底有多少人真的能看懂媽媽語
我自己是要看很多次才覺得好像懂了
而且說不定根本就是誤解了還不知道...
無名24/04/03(三)01:27:32 ID:Th5jxhCENo.3480del
>>3479
認同

檔名:1711557196280.jpg-(179 KB, 790x1889)
179 KB
不知道名字的零件耳機島民請問24/03/28(四)00:33:16 ID:aD0OIymoNo.3436del[回應]
請教耳機島民兩個問題,

一、耳機是水月雨 竹2,圖中這個部分說是可以更換,但是我不知道他叫啥也不知道可以去哪裡買?(如果可以順便告訴我日文的資訊就更好了,我還要在日本鄉下待好幾個月)

二、黃銅的部分如何保養比較好呢,一小段時間後上面就會生出銅綠,不太好處呢?
連媽媽自己都覺得⋯⋯未免有點太無敵了吧24/03/28(四)18:42:20 ID:B4/2vd2kNo.3442del
檔名:1711622540788.jpg-(384 KB, 1140x2048)
384 KB
應該⋯中文就叫濾網
フィルター(フィルタ、filter)

https://final-inc.com/products/make-filtera-jp
上面這個是final家make系列的配件,是媽媽稍微網路衝浪一下e-earphone後比較確定你能在日本買到,而且回國比較難買(?)
注意一下這款有密度不同,除非你有覺得聲音刺耳,不然先不要買最密的
如果現在的可以取下來,稍微聽一下有沒有底噪,有刺耳和有底噪的話,才去考慮選密的
如果沒有的話,應該就選A-1,但可以挑幾款試看看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145943278355
這個應該是水月雨不同款

https://www.ruten.com.tw/item/show?22336620103840
這個是以前有位島島剛好問過類似問題(媽媽的記憶力)

https://www.e-earphone.jp/products/detail/16009/2069/
然後媽媽有稍微網路衝浪一下e-earphone,水月雨的話應該網站沒有,這是hifiman含耳塞的
可以試著多換品牌當關鍵字或看其他網站找看看,用價格便宜開始排列可能還能有一些

最後現在有些耳塞其實自己就帶濾網了,comply TX(注意這家要捏小放進去膨脹)、AZLA MAX(有分真無線,注意管徑)、sony EP-NI1010(這對是真無線的替換用,以同類產品來說單價較高,用XM5當關鍵字找還會有一些)

其實沒有也是一種客制會看見的樣貌,只是說因為耳機的頻響曲線其實是包含整體的結果,原本有變沒有的話,聲音會有曲線都可量測的改變
媽媽的保守推薦是final的A-1(若預算還可以,可買低密度、中密度和中高密度各一試看看)或考慮之後換帶濾網耳塞就好(耳塞款式要自己衡量,因為耳塞佩戴感比較個人)
無名24/03/29(五)09:44:15 ID:HsVa4hwQNo.3454del
檔名:1711676655372.jpg-(921 KB, 4096x4096)
921 KB
>>3442
謝謝島民
這裡確實是媽媽上次小pon了24/03/30(六)15:17:29 ID:JHzckMMwNo.3465del
檔名:1711783049709.jpg-(591 KB, 1108x1800)
591 KB
忽然發現沒有回到銅綠(生鏽)
只能去除,然後看要不要放耳機盒裡面放小除濕包(乾燥劑)
也是有主打氣密防水的小盒子(例:pelican),只是就和入門耳機差不多價錢了,如果確定之後還會用到再研究

稍微注意入耳式拿下來可能會有一點濕氣,所以小盒子丟一個小除濕包比較保險
比較便宜的做法就是找首飾盒、大小形狀適合的收納盒等,然後半年左右丟一個小除濕包進去
首飾盒媽媽的點是有些有隔層可以分開左右單體,金屬類的入耳式比較不會互撞

才忽然意識到可以從首飾盒拿出整套銀白色系E5000裝氣質的媽媽
無名24/04/01(一)00:32:10 ID:2WzJc06wNo.3474del
>>3436
銅綠也太強了吧
這耳機本身的製造品質肯定超級糟糕阿
無名24/04/01(一)17:58:46 ID:sU.b6UXANo.3475del
>>3474
不夠純?

檔名:1711622793142.jpg-(207 KB, 1000x1000)
207 KB
HD660S2無名24/03/28(四)18:46:33 ID:tWPyglygNo.3444del[回應]
本人是耳機新手,最近去耳機店試聽之後
發覺自己的耳朵很吃這支耳機,當下就直接買了
現在只缺一台耳擴了,請問有沒有可以把這支耳機推好推滿的耳擴呢?請多賜教

本人的預算為二到三萬,謝謝
媽媽回的那天回完就沒看錯過了比較遲24/03/30(六)14:54:22 ID:JHzckMMwNo.3463del
檔名:1711781662596.png-(621 KB, 513x707)
621 KB
先照順序回一點,希望不會太遲

聲海系耳機的器材媽媽列幾個,但要記得好習慣盡量實際去搭過
因為媽媽應該是忙到還沒有機會去聽過HD660S2的差異(HD660S有)

1.水貨adi-2:應該看到會背了,應該預算會突破一點
能接受二手的話一樣意思,不然就去研究thomann,島上有前輩島島用家
HD600系、AKG七系列、拜耳250歐姆以下、R70X都可以考慮試這台
這颱風格比較像是「耳機原始的聲底去推開一些空間感」
這台的萬用是建立在如果像你是有確認過耳機的聲底夠喜歡,那不會太加多加少,應該聲底還是會一樣的喜歡
然後錄音系的東西,樂器音色在搭常見耳機的情況都會表現得有水準
有算適合入耳式的耳機孔,會被媽媽當成如果剛從入耳式想試耳罩,手上還有一些入耳式特別麻煩(例:E5000),小玩一下聲海、AKG的古代旗艦們(確定很有興趣再去往上找),就可以開始合理地考慮圍繞搭建主動叭系統

2.谷津:目前應該是QJ,先說這台媽媽印象普(通常是媽媽嚴格了)
這台比較像是「如果會喜歡聲海聲底的玩家,有部分會覺得這是喜歡的聲底」
但這個印象比較是早期HD600有一種暖暖、砂砂感(當時材質的關係)
注意好像沒有XLR輸入,但接口功能給得算豐富了

3.Neve RNHP:這家其實算是控台和麥克風前級大廠
在音樂製作中能做控台且賣得動,代表品牌對聲音理解有一定的實力(大概有點理論上應該要沒什麼音染,但有好聽和普通的差別)
然後就是純耳擴賣兩萬多,耳機孔就一個6.3
然後擺放店點少,如果試不到就忽略不計沒關係

4.管球HA1:確認的時候才發現是不是偷偷漲價了
這家是媽媽比較敢推薦的相較入門價位管擴,主要是媽媽提過連高價都有可能有小問題
就其實超高價器材換管可能都建議一次換讓原廠幫配對最不容易出小問題
那這家就是至少有做環形變壓器經驗,而且國內以零件生產來說是有辦法做得好的(谷津媽媽的吹毛求疵也只是一種期待對音樂的理解可以更好,但那個真的就是說沒有辦法呼吸在歐洲的演出環境中,算不是非戰之罪)
冠球和谷津可以當成你能不能接受真空管,都暖暖,有真空管視覺心理物理上會更暖

5.apogee boom:如果媽媽推薦的還是覺得價格太高,這個比較是前述都試過都覺得不夠理想再看看,可能和前面比會有點不夠完全感的落差
這家以前和聲海合作過(一個sennheiser ambeo smart headset 3D的產品,只是後來紐曼選擇了merging)
以前有流傳HD600可以搭這家的一個小棒子apogee groove,K701可以搭herus
但這種比較像是解碼搭好,要認真來說肯定還可以更大
這家的聲音風格是「會把細節放在離耳朵更近的地方」,稍微有一點可能是專業工作的需求
音色一樣算優點,相較下RME aid-2會更無染一些,這家有稍微做得更悅耳
提這台而不是groove或duet,則是說和groove差不多價格但功能一樣boom可以未來接主動叭,duet紙面上規格可能好一些但你應該不會用到麥克風相關的功能,多買多付錢(然後duet有個尾巴線會不太簡潔)
如果有要打遊戲或線上遠距需求,可以買支聲海的E935/E945整個環境就會看起來很完整
這選項和RME有台babyface有點像,但以耳機使用的話adi-2功能多,babyface以前是還在預算內(但漲了很多,變成同樣價錢考慮水貨adi-2比較合理),但相較是比較偏弱的耳機孔和一樣麥克風你應該不會用到這麼高比例

結論:因為算各自都有點未必夠理想,有一些寫之前確認才發現好像偷漲了,加煒應該還有2、3、4,一般耳機店應該有2、4,5是樂器行,如果你住的地區只能找到2、4,那1是媽媽最保險的,但不要直接選,找完2、4後想想,如果一下子就要選1覺得有風險的話,可以看當地樂器行有沒有5,5也不是一定要買,你可以當成認識一下監聽系器材的風格,如果你有確定想要更「無染感」的話,到時再來考慮怎麼買adi-2(畢竟比較麻煩)
無名24/03/30(六)16:48:44 ID:pFHmGxywNo.3466del
RNHP個人聽過印象不錯,可以試試看
無名24/03/30(六)18:33:13 ID:9k5oUEjsNo.3467del
>>3463
媽媽有碰過谷津QR了嗎
比QJ貴一截 但不曉得值不值

檔名:1711286674422.jpg-(328 KB, 2000x2000)
328 KB
無題無名24/03/24(日)21:24:34 ID:4ZJqhnsANo.3416del[回應]
很好奇YAMAHA真的會做耳機嗎?
隨隨便便就開價10萬以上
看了一下網路上普遍的評價都是不太好搞
真的有人會買單嗎
外觀我覺得蠻好看的就是了
無名24/03/25(一)13:31:00 ID:PPiz8phENo.3419del
這個價格的耳機都是智商稅
無名24/03/26(二)00:01:38 ID:5y4/5krENo.3420del
不太好搞的意思就是難聽
奢侈品是賣給有錢人的玩具
自然有人買單
無名24/03/26(二)01:42:17 ID:2juQFAT.No.3421del
我覺得一堆IEM隨便定價超過10幾20萬的更神奇呢?
無名24/03/26(二)23:17:49 ID:368bSgFcNo.3426del
雅哈哈賣得不錯阿
直接搭原廠套裝就好聽了
就麻煩在煲機很難煲而已
買來無法直接聽要先放在那煲一個月才初步開聲
神奇的振膜材料
無名24/03/27(三)15:15:42 ID:mRW/zhE2No.3427del
>>3416
阿貓阿狗做的都可以開上天價了,Yamaha這個百年企業有啥不好意思的?

先不說是不是智商稅啦....
無名24/03/27(三)15:50:46 ID:195LkC0ANo.3428del
Focal: 呵呵
現實中這種尺寸絕對是大才不是中等啊24/03/28(四)18:40:21 ID:B4/2vd2kNo.3441del
檔名:1711622421744.jpg-(511 KB, 1448x2048)
511 KB
>>Yamaha

應該這樣說,平面振膜在日系有兩大分支,一個是Fostex(然後光是研究這家的單體,搭配一些物理改造就催生了DCA,改名前Mrspeakers);另一個就是Yamaha(及Final家D8000(pro)譜系)

而其他幾家平面振膜大致是這樣,注意要看的是振膜和磁鐵安放的方式,不是從耳機是否為圓形來分
(1)Audeze、Abyss、hifiman、T+A:蛇形
(2)Meze:圓心狀變種

其實會發現,圓心狀的包含Yamaha、final和Meze一般來說比較容易發生評價不一;而另一邊的Fostex、DCA、Audeze、Abyss、hifiman和T+A則比較普遍有好評
就其實可能也稍微揭示了,以目前來說蛇形、直條狀安排磁鐵的方式也許是相較技術成熟的做法

但其實真以整個平面振膜譜系來說,足夠強大的就Susvara和1266可以打靜電,其他多數是以一種優勢的細節度在打動圈
除此之外,就算到非常新的DCA expanse和T+A solitaire P,這兩支要打到媽媽的古代靜電SR-009(S)系統都還有點贏不了,而且這兩支媽媽聽的前端已經是出到類似整套dCS了
雖然說提到的這兩支能有超越HE1000以上的強度,在平面振膜中是非常強了,若平面振膜第三、四名,媽媽可能會選這兩支
但即便真是第三、四名,當T+A solitaire p開到二十,西裝套會開到整組五十的時候(實售沒問,都比媽媽的系統弱了,就算問了也反正也不會買),那媽媽當然還是要說確實是開得貴了,不如去買X9000和KG擴、SR-009(S)和T8000;而DCA expanse如果追求一種就是不要Susvara、害怕靜電覺得麻煩,價格以強度來說還算是可選

回到圓心形,大概比較可惜的是原本總還是期待元組Yamaha能做出些什麼改進,畢竟是後手有D8000(pro)能稍微觀察可能遇到的優劣了
改進重量非常好,平面振膜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因雙面磁鐵的重量減不太下來
大概來說,縮小單體也許是平面振膜比較現實的做法,靜電需要大振膜有點像是特性(電容麥克風的頻響「通常」會在一公尺時低頻就開始大幅衰減,因此全音域靜電叭大概本身就不這麼現實,低頻會需要可能不太現實的面積)
耳機因為在耳邊,最多不過就幾公分,這種距離連電容麥克風收到的低頻都甚至是會抬升的,或者說小振膜電容是可以做得幾乎整條線是平的(普遍收樂器用)
故就媽媽的個人立場會是靜電「有」低頻(圓形Omega系都能有),而且在一些流行音樂的音效中,媽媽的靜電系統也可以發出像真實一樣的雷聲(媽媽大概會描述為遠處的雷聲),只是說如果還想要更強的能量感那請去找1266(連SR-007或CRBN都不會贏,1266其實單體只有66mm,會有那種低頻,就媽媽猜測也許和背板內的材料有關)
hifiman這家會做大,媽媽一直覺得像是對STAX的逆向工程(部分玩笑,因為連頭樑設計都像)

最後結論,就媽媽有聽過數支店家表示run很久的YH-5000SE,考量日製、超輕的佩戴感很頂,聲音試的時候可以先搭西裝或日系擴比較安全牌
這支還沒有到D8000(pro)的愛我就非得要dCS,上從N-05XD下到UD701N,應該還算有方法比較合理的簡配
D8000(pro)是到N-05XD都彷彿還在說:妳是不是不夠愛我才不願意為我買dCS(這裡的差異主要是D8000(pro)的耳機本身對媽媽來說真實感是弱項,有看過其他人描述為「代入感不足」,如果是從動圈升級上去可能不會覺得是明顯缺點,因為其他部分都提升很多,但對媽媽比較像回頭來看,就會有點「處處都缺一點點,反而有點不知道該用什麼標準來衡量」,然後T+A有點D8000(pro)的上位存在)
而YH-5000SE,媽媽會有點想給DCA expanse這支會是其上位存在的感覺,只是說媽媽會擔心也許某天Fostex也突然決定認真起來,所以也不會太推薦買DCA
雖然有點整個大離題,媽媽會想把DCA expanse和T+A solitaire P這兩支分別當成小大奧(平面振膜版),DCA expanse取其參考哈曼曲線,T+A solitaire P取其與聲海的淵源(音色優勢),在平面振膜的後起之秀中這兩支會是非常強的存在
然後媽媽把X9000、SR-009(S)、Susvara和1266分類為預算無限時可以當成個人化版本的大奧
無名24/03/28(四)21:44:26 ID:JXC.tjWINo.3449del
>>3441
DCA現在玩AMTS跟別家路線差異頗大的,跟FOSTEX也沒啥關係了,震模壓花也是自己弄模具,真的要靜電又能做極低頻下潛也有CORINA,不過特色還是在AMTS上,算是跟別家完全不同的路線了


【刪除文章】[]
刪除用密碼:
第一頁[0] [] [2] [3] [4] [5] [6] [7] [8] [...] [38]